时间:2022-11-05 20:45:34 | 浏览:1426
1953年2 月16日,正值大年初三。这一天,毛泽东冒雪来到武汉,在实武汉码头登上了海军"长江"舰,向南京进发。
这次行程中,毛泽东专门点名要求一个人随行,这个人就是号称“长江王”的林一山。
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林一山,并不知道这次随行,会在历史上留下那么浓厚的一笔。他登上“长江”舰后,毛泽东已在卧舱里等候他多时了。当天的毛泽东,身穿一件绿色的军大衣, 头戴军帽,脖子上随意系着一条方格围巾, 满面红光。一见林一山来了,毛泽东便快步迎上去,笑容满面地与林一山紧紧地握手,让他靠在自己身边坐下。
这是林一山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同毛泽东说话,他的心里不免有些紧张。虽然早在1937 年的延安,毛泽东就曾参加过林一山所在的党小组会,但毛泽东对林一山的印象也并不深。
为了消除林一山的紧张心理,毛泽东故意先从林一山受伤过的右手聊起。他详细询问了林一山的右手是怎么在同日本鬼子的战斗中负伤的,又问林一山打过多少仗,这才把话题转到长江建设问题上来。
林一山告诉毛泽东:自古以来,长江湖北段号称长江的"豆腐腰",每逢汛期,水位常高出堤内10多米,如果大堤决口,无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将被洪水吞噬。所以自古民谚便说:“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
虽然毛泽东不是水利专家,但他总能抓住事情的关键。在向林一山询问了长江洪水的成因后,毛泽东直接问林一山:长江流域的气象特点是什么? 暴雨区怎样分布?林一山回答:长江流域有两个暴雨区,一个是从南岭向北流的赣江、湘江、资水、沅水等地区;另一个是四 川盆地到三峡区间,包括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如果两个暴雨区没有相互错开,长江就会发生大的洪水灾害。近百年来,长江就发生过三次这种大的洪灾,分别是 1860 年、1870 年和1935 年,而最后那次洪水,就淹死了整整15万人。
毛泽东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他问林一山:怎样才能解决长江洪水的灾害呢?
林一山展开一幅自己设计的《长江流域水利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草图》,指着图对毛泽东说,如果能在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上逐步兴建一系列梯级水库,拦蓄洪水,综合利用,就能从根本上解除洪水威胁。
毛泽东走到草图前,眼光从图上的长江源、金沙江嘉陵江、湘江一路移到长江入海的吴淞口,用铅笔指着图问道:“按你说的,在上游修这么多水库,是不是都抵不上三峡这一个?”
毛主席接见林一山
林一山点了点头:“是的,这些水库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的作用。”
毛泽东眼光凝望着远方,沉默了许久。他又问道:“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先修这个三峡水库怎么样?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就提到过三峡工程,蒋介石想也请美国人帮助建三峡,只是他没有真心想建三峡,所以,他是注定搞不成的。”
这次谈话后,毛泽东让林一山回去后好好研究一下三峡工程的可能性,然后再向自己汇报。毛泽东对林一山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你肩上的担子不轻啊!”
毛泽东为什么如此器重林一山?因为林一山是我们党内最杰出的治水专家,有着“长江王”的美誉。这位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市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的水利专家,青年时期便积极投身于民族的抗日救亡洪流中。30 年代在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时,又义组织并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之后投笔从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担任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秘书长的林一山,在南下行经武汉时,正好遇到长江洪水,中央特意将他留在武汉,担任了中南水利部副部长,并让其组建长江水利委员会。从此,林一山潜心治水,为新中国的治水事业开创了辉煌的新局面。
晚年林一山
走下"长江舰"后,林一山马不停蹄地投进了长江的怀抱。1954年,长江流域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暴雨,雨量之大,雨期之长,史所罕见,整个长江流域险象环生,处处告急。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
一份份告急电报飞到了中南海,毛泽东对长江洪水忧虑不已。虽然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还三次动用了刚刚建成的荆江分洪工程,在长江两岸扒开溢洪堤口11处,但江汉平原却仍然是一片汪洋,武汉岌岌可危。湖南60个县受灾,死亡1700余人,38万间房屋坍塌;长江中下游1888万人受灾,3.3万人失去了生命......
毛泽东一生经历过无数次大风大浪,但没有哪一次让他的心受到了如此强烈的震撼。他可以在长征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指挥若定;可以在重庆谈判时视龙潭虎穴如无物,镇定自若;可以在蒋介石的几百万大军面前从容转战陕北,逐鹿中原,决胜千里......但这一次,毛泽东看着一封封电报,心在剧烈颤动,拿烟的手也有在发抖。他遥望南方,沉默了许久许久......
良久之后,毛泽东把手中的香烟狠狠地摁灭,发出一声大吼:“三峡不上,洪水总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经过广大军民的团结奋战,洪水终于退去。在向抗洪军民写贺电时,毛泽东却心情格外沉重。他写道:“庆贺人民战胜了洪水,但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这份贺电,没有了以往毛泽东获得胜利后的那种意气风发,却隐隐透露出一种沉重的苦涩。因为这一次抗洪的胜利,代价在过巨大了!
洪水刚退,毛泽东便撇开其它事务 ,来到了灾情最重的武汉。还没到汉口,他便让人通知林一山火速赶往汉口火车站。
林一山被领进了毛泽东的专列,专列里,毛泽东、周恩来和刘少奇都在等着他。
还没等林一山开口,毛泽东便发问:“三峡工程在技术上有可能性吗?”
从毛泽东问话的急促和脸色上的沉重,林一山读到了主席对三峡工程的迫切心情,这让他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他知道,设计、建造三峡工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林一山老老实实地回答道:“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是可以建成的。但首先需要先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修了这个工程,我们也就有了经验,就能胜任三峡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你说能建成,你有多大把握?依据是什么?”毛泽东虽然心情急迫,但在重大决择时,他一向考虑得很周全。
林一山挺了挺胸:“目前苏联正在建设的水利工程,从技术要求到工程规模上看,完全有能力修建三峡工程。”
毛泽东吐了一口烟,又问道:“你看三峡工程选在什么地方好?”
“三斗坪。三斗坪的地质基础是花岗岩,这种地质条件各方面都比较好,也不存在大坝漏水的问题。”
毛泽东听了,脸上漾起了笑容。他又详细地询问了林一山修三峡大坝方面的许多问题,一直聊到天都亮了。
这次会见后不久,国务院便下发了一个文件,内容是是苏联同意派12名专家到中国,帮助中国进行三峡工程的研究工作。林一山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对中央这么快就决定治理长江仍然有些意外。显然,1954 年这场大洪水,对毛泽东决心根治长江起了很大的作用。
1956 年夏天,毛泽东发表了《 水调歌头·游泳》一词,在里面首次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宏伟蓝图。
这首词发表后不久,毛泽东又在武汉第三次接见了林一山。林一山刚走进毛泽东的房间,毛泽东便迎了上来,对在座的李先念、王任重说:“咱们的‘ 长江王’来了。”
在这次会见中,毛泽东的兴致很高,他还开玩笑地拉着林一山的手说:“你看能不能帮我找个人当主席, 我给你当助手, 帮你一起修三峡大坝好不好? ”李先念也笑着说:“主席, 这个大坝长我也想当噢!”
这次接见中,毛泽东向林一山透露: 中央决定修三峡大坝,要求林一山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做好长江流域规划与三峡工程的准备工作。之后,林一山组织了由上百名水利专家组成的“ 长江查勘团”,对嘉陵江、岷江、乌江等处建坝拦洪与三峡拦洪进行了比较, 并得出了三峡建坝不可代替的结论。
其实当时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也有一些人和林一山意见相左的。即使是在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公开发表后,以李锐、黄万里为代表的一批水利专家仍然认为修建三峡大坝弊大于利。对此,中央在1958年1月召开了讨论三峡问题的专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听取了林一山和李锐双方不同的意见,提出了"积极慎重,充分可靠"的方针。
会议间隙,毛泽东再次单独召见林一山,问道:“按照你们的设计方案,三峡水库能使用多少年?”
“至少200年。”虽然世界上没有类似的先例,但林一山心里对这个问题早有了自己的结论,只是他向来不喜欢放空炮,所以在主席面前说了个最低时限。
毛泽东抽了口烟,没有吭声。
林一山知道毛泽东在想什么,又补充道:“我们已经针对三门峡水库的经验教训,专门进行了泥沙问题的研究,400年不出问题,完全有把握。”
毛泽东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还是什么也没说。
林一山见主席不再说话,于是退出了会见厅。在门外等候的王任重一见他出来,便上前问道:“谈得怎么样?”
林一山摇了摇头:“我说三峡大坝400年不出问题,主席没表态。”
王任重一拍大腿:“你啊,根本不知道主席在想什么!主席考虑的都是千年大计,万年大计。修这么大个水库,只用400年,岂不是太可惜了?”
在毛泽东那纵横寰宇的时空观里,一百年只是短短的瞬间,万年才是长久。他考虑的是,一万年以后,三峡将会怎样?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即使是美国的水库,很多也只有几十年寿命,超过百年的很少。林一山保证400年,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但在具有诗人一样浪漫主义的毛泽东眼里,一万年也只是朝夕。所以后来周恩来特意嘱咐林一山写一篇文章,让主席看懂。林一山也按照总理的安排,写出了《水库的长期使用》一文,交到了毛泽东的手中。
在这篇文章里,林一山提出了三峡大坝长期使用的设想,并向毛泽东保证显示出以林一山为代表的新中国治水人的决心和自信,也说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决心和自信。
1958 年 9 月 11 日,毛主席约林一山同游长江,顺便向林一山了解三峡水库的问题。林一山向毛泽东汇报:新中国的治水人,已基本完成了以三斗坪坝址为重点的三种正常蓄水位枢纽布置方案,并对不同方案的施工方法、工期、投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比较,还研究了大坝至南津关一段天然河道的渠化梯级问题。
毛泽东告诉林一山,关于三峡问题,中央还没有马上修建的决定,但对三峡我还是有兴趣的。他提出了三峡工程建设要坚持“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主张“少装机,少投资,先修大坝防洪”,并对周恩来说 :“三峡的问题,你来管吧!”他还伸出四个指头,“一年抓四次!”
这次游泳后不久,周恩来总理便在全国电力会议上说出了“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千瓦的水力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力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豪迈誓言。
也在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