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20:53:44 | 浏览:2827
1980年夏天,邓小平乘着东方红轮船,从重庆出发,顺江而下欣赏着三峡沿岸的壮丽景色,跟陪同的四川、湖北领导人谈笑风生。
当然,他并不是专门欣赏美景、游山玩水的,而是要解决一桩搁置了快30年、耗费数代领导人心血、影响三峡两岸百万人民民生的国字号重大工程——三峡大坝!
与三峡大坝项目相关的,还有一件重要项目:设置预备省份——三峡省。
它囊括了如今的重庆东部、湖北西部,省会预定在湖北省的宜昌市。
一旦建成,中国就要多出了一个面积8万平方公里、人口1700万的特殊省份,成为一个前无古人、开创先例的行政区划。
但是在最后在即将诞生的那一刻,三峡省却突然胎死腹中,被中央紧急叫停,一切建省规划、人员编制、资金也通通取消。
这令不少宜昌人感到扼腕痛惜。但了解原委便知邓小平的决策很英明。
那么,三峡省的设立构思是如何提出的?为什么当时中央要取消筹备已久的三峡省?三峡省失败以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又为此推出了什么样的决策呢?
(三峡省示意图)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流域在1954年爆发了一次特大洪水,使得毛泽东开始着力思考在三峡建立一个防洪发电的水电站工程,并请求苏联派专家来华援建。
不过由于资金技术条件不成熟、水坝建成后军事安全等问题,三峡工程一拖再拖、不了了之。
改革开放后,紧迫的电力需求使得三峡工程又一次提上了议事日程。
(1980年邓小平宜昌考察)
为此,邓小平亲自在80年来到三峡实地考察,在充分听取不同意见专家的基础上,他拍板作出决定——轻易否定三峡工程是不对的。
于是三峡工程开始进入了论证、筹备、实施上马的快车道当中。
4年后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正式以文件的形式确立了三峡工程相关报告,以李鹏为组长的三峡筹备领导小组成立。
三峡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摆在眼前的就是库区上百万移民要如何安置的问题?
(三峡移民)
谋生的农田被淹没后,如何让新移民在安置点能够在新定居点找到工作而安居乐业,被淹没地区的企业如何迁徙安排?
如何更加高效地为移民发放经费,在一个横跨四川、湖北两省的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内有效率地调拨、安排。
显然,单单设立一个三峡工程筹备小组是远远无法应对如此多棘手的问题的。
在三峡工程区域建立一个由中央负责、集合经济开发与移民安置的省级行政区划,已然刻不容缓。
所以在同年,中央作出了成立了一个三峡特别行政区的决定。
(三峡省示意图)
名不正则言不顺,新成立的行政区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名字。
在84年的北戴河会议上,三峡特别行政区被初步确定为一个由国务院直属领导的“三峡特区”。
不过,这个名字很容易和正在进行经济改革的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混淆。
所以经过再三讨论,这个特殊行政区最终被冠上了“三峡省”的名字,跟湖北省、湖南省等同级并列。
有了三峡省这个模模糊糊的大框架,还需要有一位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熟悉水利、善于协调的负责人去调度处理这个新省份的筹备工作,为三峡省搭建骨架、填充血肉。
谁能够挑起这项艰巨的重担呢?
(李伯宁)
时任水电部副部长的李伯宁映入了中央领导的眼帘当中。
“我做了那么长时间的三峡梦,终于要实现了。”——李伯宁
李伯宁,是新中国水利事业的一大元老级人物,建国后就参与到水电部的筹建当中,具有三十多年丰富的水利建设、行政经验,由他操刀负责三峡省份筹备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李伯宁将三峡省当做了自己襁褓中的婴儿来看待,他很早之前就有意参与兴建三峡工程。
还没正式上任,李伯宁就向中央“要地要人”,包括不顾湖北领导反对,执意从湖北割走一些富裕的县市以充实三峡省、尽可能抽调最能干的干部等。
在得到了中央肯定的回答后,李伯宁正式“领命出征”,在一张白纸上开始了艰巨的建省作业。
(李伯宁在三峡库区考察)
按照规划设想,三峡省涵盖了原四川的东部(涪陵、巫溪县、梁平县等)、湖北的西部,设4个地级行政区、30个县级行政区,拥有约1700万人口,8万平方公里,省会设置在宜昌。
(三峡地貌)
“七山一水二分田”,过多的山地、稀缺的平原田地是三峡省面临的一大开发难题。
尽管水利资源得天独厚、矿产资源较为充沛,但受限于平原的狭小,三峡省的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区域又相对闭塞,自古以来就与贫困相伴。
建国后,因为三峡工程久拖不决,湖北、四川担心在这一区域投资恐遭变数,所以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两不管”地带。
三峡省穷到了什么地步?
根据80年代的数据统计,三峡省1700万人里面有将近500——600万人连温饱都没能解决,全区人均工农业产值仅仅比西藏、贵州高,是80年代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根据李伯宁所组织拍摄的,反映三峡风貌的纪录片《穷山在呼吁》生动展现了三峡的贫困交加。
(氟骨症病人)
在黔江,因为地下水污染严重,一个学校内某班级所有学生都感染上了氟骨症。
如果继续拖延下去,等待他们的就是满口的牙齿脱落。
在一些地方,娶不到老婆的年轻人将想象中的妻子画在门板上用以慰藉。
在彭水县某地,三成的农民跟家畜住在一间房子。
如此贫困不堪的景象让李伯宁感慨万分,他一方面将纪录片送交中央领导,争取同情援